教研室簡介
發文時間👨🏻🎓:2021-04-07 撰稿人🚶♀️➡️:邱俊強

一、簡介
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成立於1953年👮🏼,前身是化學教研室,1979年正式更名為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198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5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𓀑。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成立近70年以來,共培養了大批運動生物化學專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目前每年培養運動生物化學方向的本科生40名左右,碩士研究生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10名左右💫。1988年以來連續評為全國重點學科🧑🏭💆🏻。
二、師資隊伍
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自成立以來,曾先後湧現出以馮煒權教授、馮美雲教授、謝敏豪教授、胡揚教授🧑🏻🏭、馮連世研究員等為代表的國內外知名的運動生物化學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們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培養出大批國內外體育科研領域的工作者和研究者🫥👨🏻🦰,為我國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目前教研室專職教師共1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名(含外聘導師)🧑🏽🏫,碩士生導師18人(含外聘導師)🌊,其中曹建民教授為北京市教學名師,邱俊強教授入選“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百人計劃”。所有在職教師均為博士研究生學歷🎩,所有導師均有承擔國家級或省部級課題的以及服務高水平國家隊的經歷,以及境外高校研究和學習的經歷🙇🏻♂️,為學生發展提供領先的國際視野和領先的科研啟迪。
三、教學
教研室教師所授課程多次被評為優質課,教學評估名列前茅,並多次被評為意昂4注册先進集體稱號。自教研室成立以來編寫各類教材和專著30余本,教材體系齊全🧑🏼🔬😘,有多本教材榮獲意昂4注册精品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運動、營養與健康》獲得國家視頻精品課程😉,“基於資源共享模式的《運動🚀、營養與健康》的精品視頻課程建設” 2018年度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教研室現有生物化學實驗室、運動生物化學實驗室、運動訓練監控實驗室👩🏼🏫、運動員基因選材實驗室🐷、低氧實驗室🫦、運動營養實驗室、運動與內分泌實驗室、運動與代謝性疾病實驗室等教學實驗室,為本科生開設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營養學、運動分子生物學、運動訓練的科學監控等本科生課程,為研究生開設運動生物化學原理與應用🪘、運動生物化學進展、運動生物化學研究專題以及其他研究生課程👨⚕️。
四、科研工作
生化教研室依托運動營養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康寶萊冬季運動營養研究中心🙎🏻♂️、國家體育總局運動應激與適應重點實驗室、運動與體質健康重點實驗室等領先的科研平臺進行研究🌅,在科研工作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運動營養與訓練監控實驗室、骨骼肌代謝實驗室、基因選材實驗室、低氧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運動內分泌實驗室等實驗室🧚🏼🚶🏻,並將繼續依托正在籌建中的運動營養研究院🗯🧑🏻🍼、反興奮劑研究院開展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
近年來的研究方向涵蓋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兩大方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運動應激與適應、運動營養、運動訓練科學監控、運動與能量代謝、運動與內分泌、運動與肥胖、運動與衰老、基因選材🙇🏼、高原/低氧訓練🤦🏽、運動促進健康的生化機理等🦄。教研室教師承擔或參與國家級、部委級🥨、橫向課題和其他各級各類課題110余項🎙,目前開展的國家級課題研究包括:邱俊強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基於能量平衡原理的中國人運動能耗基準與健身指導方案”、張纓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自然基金課題“CHRONO-BMAL1通路調節骨骼肌有氧代謝及其影響有氧運動能力的分子機製”、嚴翊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自然基金課題“Kisspeptins介導運動調控脂肪能量穩態分子機製”等。此外👩🦼,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多年來一直秉承科研服務於實踐的理念🙀,多位教師曾先後為足球🫶🏽、田徑、遊泳、摔跤、舉重🧑🏽🏭🛰、賽艇🧨、皮劃艇🙅🏽♀️、鐵人三項🗼、現代五項、藝術體操👨🏻🏫、越野滑雪等多支國家隊提供訓練監控與營養科研工作,助力科技奧運🏊🏿♂️。
教研室教師團隊近年來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體育總局奧運攻關與服務獎10余項,科技奧運先進個人1項,獲得其他省部級及各級各類科研獎勵30余項;教研室在職教師發表期刊論文及會議文章700多篇,並且有近40篇論文被SCI收錄。